[疫情筆記]
進修課程取消了,正在上的身體課改成線上,臉友們開始大量的開發出各種線上課程,想著若是去參與線上活動,能獲得什麼?
課程,不外乎是提供二樣事物:知識和體驗。
知識的傳遞,其中包含帶領者的親身體驗,如果僅僅只是在純智性上的分享時,確實是有可能透過讀書和查找資料取得。
最難理解的知識,通常隱含了學思歷程,因此,若不能感受到授課者在過去或當下的體會,往往會學得一頭霧水,而極有經驗的授課者,則多有可以橋接己身經驗予他人的能力,可能是洞悉學習者的盲點,也可能是轉換了不同大腦迴路的語彙使人易於理解。
然而,體驗是雙向活動,一方面是授課者創造能夠遠距離的課程內容,也同時舖墊堆疊感受的章節,重點在引人入勝。
另一方面,參與者本身是否熟悉該領域的名詞或概念?是否習慣帶領者的引導?是否在內在中有可以參照的記憶?是否在身心上有可以模擬的經驗?關鍵是感同身受。
當大量的線上課程出現時,提醒人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「體驗」。不曾體驗過的人,一切都像是在螢幕前看別人吃大餐一樣的食不知味,倘若倒退回疫情之前,一定要更加重視參與各項體驗的機會,看別人玩過千百回,不如自己參加一次。
此外,是更有意識的為自己「安排學習」(不想學習的人顯然不會報名課程),想參加的活動總是一大堆,但時間和預算都有限,就先爬文、借幾本書或瀏覽幾部影片,然後放在心裡,不要著急,學習不是短跑比賽,也不是湊熱鬧的打卡活動,而是一場為自己奔跑的馬拉松。(當然也有人參加課程是為了打卡,像在累積點數換關注一樣,另當別論)
衝動報名之前,檢視一下學習動機,補充該領域的基礎及相關知識,試著與提供課程單位或老師互動,預想在課程前中後的學習進程,盡可能的為自己做好體驗的前行工作。
不知道做什麼線上課程會紅、會賺錢、會有人想參加?可是,創作和分享者是不會提前知道的,只是因為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持續的做會持續的感到開心而已。